1979年,对中国来说,是一段沉重而又重要的岁月。这一年,新中国终于与美国实现了建交,外交局势出现了新的转机。然而,正当希望的曙光初现之时,与邻国越南的关系却急转直下,骤然跌入了冰点。矛盾激化,冲突不断,最终迫使我国不得不拿起武器,发动了对越自卫反击战。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尊严,更是考验了无数士兵和英雄们的血汗与勇气。其中,最为惨烈、最为艰难的战役,非鬼屯战役莫属。鬼屯,这个地理位置特殊、工事坚固的地方,宛如一颗钉子,死死钉在我军前进的道路上,使得我军的攻势受阻。最终,靠着广西一名普通民工的引路,战役才得以胜利。
一、鬼屯炮台的战略优势
鬼屯炮台,坐落于同登附近。提起同登市,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——它是我军对越作战时必须突破的关键关口。越南与中国之间三大过境点之一便是同登,而同登市又与我国的友谊关遥遥相望。要想攻克同登,首先必须拔掉鬼屯炮台这颗钉子。鬼屯炮台几乎是坚不可摧的存在,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,牢牢占据着平顶山的制高点。南面毗邻火车站和探某阵地群,西南面有339高地与越军炮兵阵地,北面还矗立着两个无名高地。如此布防,使得炮台、探某和339高地形成了一个密不透风的火力网,互相掩护,几乎无懈可击。
这座炮台并非普通的军事设施,而是法国殖民时期耗尽心血打造的军事堡垒,号称“法国楼”。与一般建筑不同,炮台并非耸立于平地,而是在平顶山内部挖空而成,打造出一个大型地堡。如此一来,平顶山便成了堡垒的天然屏障。堡垒的墙体厚度超过三米,由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,拥有三层结构:上两层暴露于外,下层则为地下室。各层之间设有专用通道,两侧密布房间,能容纳五千多人,配备了医疗室、宿舍和餐厅,设备齐全,功能完备。设计上还采用了类似马奇诺防线的理念,墙面布满数百个射击孔,令其极为难攻难守。
展开剩余78%历史上,二战期间,二百多名法国士兵曾在这里坚守一个月,顽强抵御数千名日军的进攻。炮台紧邻同登火车站,物资储备充足,外部交通便利,补给容易。如果我军陷入持久战,越军便能不断得到援助,长期消耗只会削弱我军实力,而难以对敌方造成实质性打击。
鬼屯炮台的防御体系极其严密,左连火车站,右靠高地,天然的地理优势辅以五个出入口和三十多个火力点,保障了全方位的防护。正因为如此,这座炮台如同一个封闭的铁桶,要攻破它,无疑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。越军士兵们在炮台内生活优渥,吃穿不愁,生命安全保障良好,极少有生死威胁,这使得守军士气极为高昂。
二、鬼屯战役的激烈进程
鬼屯的坚固让许世友将军心生疑虑,多次萌生放弃的念头。曾几何时,他想绕开这颗难拔的钉子,率部向前推进。但想到炮台内弹药充足,一旦放弃便给敌人反扑的机会,许世友只能忍痛决定:“必须拿下!”由此,我军连续三次发起进攻。
1979年2月17日晚9时,163师489团3营首先攻入同登火车站。然而敌军反扑凶猛,很快将我军击退,我军被火车站和鬼屯炮台交叉火力压制,退守火车站北侧。炮兵连临危受命,对339高地展开猛烈炮击,掩护步兵夺回火车站。初期我军用82毫米钢炮和火箭筒轰击炮台,然厚实的墙体几乎未受损伤,炮弹击中处仅留些许白点。163师迅速报告,但前线指挥部未予重视,反倒认为夸大事实,继续命令用85毫米加农炮和坦克近距轰击,连发150余发炮弹,结果依然无果,仅摧毁了炮台上的瞭望塔。最终师指挥部请示军区调派122毫米加农炮支援,然而请求迟迟未获批准。
2月18日凌晨3时,广州军区前线接报,越军集结四个步兵师及两个炮兵旅,计划从谅山、太原方向反扑友谊关。第55军迅速调整部署,一部分兵力守住主阵地,其余部队收缩到同登北部防御。489团坚守402高地,主力待命金鸡山一带。
19日上午7时,第55军命令163师清剿探某、火车站敌军。9时,163师调动487团2营攻击探某,489团7连攻击鬼屯炮台,两团副团长加强指挥,12时前进至波保、423高地。489团7连发起第一次攻击,利用85毫米加农炮、重机枪和82毫米无后坐力炮,先攻火车站以割裂敌军阵地,随后进攻炮台。
19日18时50分,进攻开始。2排迅速逼近火车站南侧高地,1排3班沿公路前进遭339高地和炮台火力夹击,进展受阻。20时,2排占领无名高地,1排被阻断。20日上午8时40分,7连接令继续攻打平顶山,9时30分夺取火车站,击毙敌四十余人,随后在师部掩护下向西进攻炮台。
由于地形开阔且炮台坚固,我军难以封堵射击孔,步兵多次冲锋受阻且伤亡严重。为减少损失,7连撤回波保西侧无名高地防守。
三、战局转折——何国安的关键作用
20日下午,部队召开干部会议,深入分析地形,调整作战方案,决定从平顶山北侧重新组织进攻,先夺炮台,再清剿探某敌军。
这时,一名关键人物浮出水面——何国安。他是广西友谊关附近村民,战争爆发后在附近发电厂工作。何国安曾被法国殖民者强制征用劳工,参与修建鬼屯炮台,对其内部结构极为熟悉。其外甥在边境被地雷炸伤,他立志复仇,积极主动找到解放军,自愿带路。
21日,由于7连伤亡严重,军方抽调8连、487团部分兵力组建攻坚队。早晨6时50分,炮火猛烈轰击,为步兵开路。突击队从东北和西北两翼发起进攻,成功消灭炮台外围敌军。
何国安在掩护下进入炮台,发现敌军依然能凭借较少炮弹控制战局。他灵机一动,记起炮台顶部有通气孔,决定前往顶盖位置侦察。然而,途中遭遇猛烈枪火,被迫撤退。次日凌晨,在爆破工兵护送下,何国安再次行动,顺利抵达顶盖,却发现炮台顶盖因炮弹爆炸被掀开并被草丛掩盖。
他将情况汇报军方,申请12吨炸药支援。越军误以为我军准备持久战,松懈警惕。随后,解放军工兵和喷火队员利用炸药和汽油引爆弹药库,发生大规模爆破,炮台内八百多名越军士兵被炸死。仅一名越军干事幸存,招供炮台内约八百至千人。此战绩未计入战报。
炮台陷落后,同登市成了我军必拿之地。解放军随后发起猛攻,与越军第三师展开激烈搏杀。敌军英勇抵抗,终被我军歼灭,同登成功解放。
战后,何国安因立功荣获一等功章,直接在前线加入共产党,并被授予支前模范称号,为民族解放贡献了宝贵力量。
这场战役是对我国军队智慧与勇气的考验,也是民工何国安凭借对敌方工事深刻理解而改写战局的真实写照。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国家安危披荆斩棘的英雄,也愿我们继承他们的精神,面对未来的挑战,依然勇往直前,不负使命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-最新配资平台导航-股票配资在线导航-配资在线导航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